来源:南安工会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7/26 |
沈来勇,福建三宏再生资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高级技师、经济师。个人先后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泉州市五四青年奖章”“泉州工匠”“泉州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 他拥有18年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和生产丙纶纱工作经验,包括对废旧塑料的清洗、分拣、熔融改性、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设备的改造升级等,涵盖多组分再生聚丙烯(r-pp)纤维基础研究、再生丙纶生产线的集成化工艺改进、纺织机械设备改造,充分提高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和再生丙纶纱的产品品质,共开发出多个新产品、新技术和装备,取得2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填补了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和再生丙纶行业在技术、装置以及产品应用领域的空白。研发项目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纺联科技进步二等奖”“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金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建立 “沈来勇劳模工作室”,被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8年6月18日,他作为福建省唯一受邀的高技能人才参加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省总工会承办的“618”大国工匠高技能领军人才论坛。2019年3月参加闽台青年劳动模范、模范劳工研讨营,与台湾同胞进行深入交流。 国内传统丙纶企业可对部分聚丙烯制品进行回收后加工成PP再生塑料颗粒,用于作为工业品生产的辅助材料,产品的附加值低,且该方法存在工艺流程繁多、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回收利用率不高等弊端,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为此,他通过对废旧聚丙烯塑料进行塑料改性、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将废旧聚丙烯塑料回收加工后直接用于长丝的制造,在环保产业和丙纶行业发展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项目系统研发了废旧聚丙烯的多级分选与净化、熔指调配、高效熔融和直接纺丝等关键技术,优化了生产工艺及流程,解决了流程多、能耗高、回收利用率低等技术问题。研制了专用的废旧聚丙烯的清洗和自动配料等装备,实现废旧聚丙烯制品直接纺制丙纶长丝的连续化、短流程生产。 他的项目发明成果在公司的10万吨再生资源生产项目中均得到落地转化,通过回收废旧PP塑料,转化成再生丙纶制品循环利用,衍生应用于环保购物袋、环保电脑包、拖鞋、服装、登山包、储物箱、学生包、帐篷等,研发产品销售占比公司收入总额2/3。助力公司的产品远销美洲、日本、东南亚、俄罗斯、土耳其、中东、北非等国家,国内占有率达10%。通过项目的实施转化,可年节约电5345万kwh,折合6569吨标准煤,年节约用水113.35万吨,折合 97.14吨标准煤,总计可节约6666.14吨标准煤;新增销售收入16500万元,新增利润4980万元,创税1000多万元,解决地方1500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年回收利用废旧聚丙烯塑料10万吨,等同于节约60万吨的石油,节约开采45万吨煤,减少3.2万吨碳排放量,减少产生约5000万立方米的有害气体排放,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鉴于取得的各种创新成果,该项目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产品开发贡献奖、泉州市专利银奖、全国发明展金奖、国际发明展金奖等众多奖项,公司被评为国家聚丙烯再生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福建省循环经济企业、福建省创新性试点企业。 2012年,沈来勇同志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了纺织行业标准《再生丙纶牵伸丝》,规范了再生丙纶的生产标准,填补了国内再生丙纶行业标准的空白,该标准由国家工信部于2014年10月01日正式颁布实施。另外他还参与轻工行业标准《再生和回收塑料制品安全技术条件》和协会标准《丙纶工业长丝》的制定工作。2013年,参与编写了化纤蓝皮书《2013年中国化纤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发表了《我国丙纶再生纤维的开发和应用》,对再生丙纶纤维的发展做出了预期的分析和预测,指引国内丙纶行业的发展方向。2021年-2022年,参与编制国内第一份再生塑料碳排放标准团体标准(T/ZGZS0802-2022)《再生塑料 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计算》,为国家千亿级碳排放市场开放提供计算依据。此外,通过沈来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培养了多名生产技术骨干,分布在行业的各个领域。 他通过成功研发“再生丙纶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控制废旧塑料出料量的方法以及设备”等创新成果,实现了100%废旧聚丙烯塑料制品直接纺制丙纶长丝的连续化、短流程生产,具有显著的独创性和先进性。项目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的现场鉴定,项目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对于推动丙纶行业科技进步和提高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再生丙纶直纺长丝关键技术”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16]386号),发展绿色制造,进行循环利用。同时,他也积极向外推广公司的技术,“再生丙纶直纺长丝工艺”也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列入行业内推广十大节能减排技术成果(中化协[2015]3号),成为行业的龙头和标杆。
|
信息推荐 |
»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柯珍珍 |
柯珍珍动企业数字转型升级,一种太阳能节热器旋转接头,一种采用轴密封形式的数控机床旋转密封装置等发明突破了技术壁垒,解决技术难题 |
»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金磊 |
金磊带领研发团队以创新为导向,2022年部门共完成了41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3项,开发移交525款新品 |
»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林友达 |
林友达的零件尺寸精确到0.01毫米,甚至比头发丝还细,受聘为南安职业中专学校的“现代智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企业导师,在业界已经是“工匠”级别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王雪飞 |
王雪飞由一名普通的收银员成长为值班长兼收银领班,一举夺得了第十二届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收银竞赛冠军和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收银项目冠军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张晓红 |
张晓红牵头完成公司建设项目流程梳理工作,先后组织完成宝嘉恒公司承建的70多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牵头完成公司下属企业改制等相关工作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赵钺 |
赵钺及其团队成立北京CBD全球招商联络站—新加坡和香港分站,马来西亚迈徕集团在CBD注册完成,扩充重点企业资源100余家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皮猛 |
皮猛自主发明和合作发明的“垃圾吊检修,维护方法”,“厨余垃圾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高浓度臭气处理工艺”等13项专利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填补行业空白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刘淑军 |
刘淑军负责国资委重点项目《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的研究,《可再生能源与火力发电耦合集成与灵活运行控制技术》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郑海成 |
郑海成口头禅,想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每天负责巡查库区围网,检查岸边情况,巡视污水设施等任务,协助水库执法大队做好杨各庄库区的水源保护工作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程春元 |
提升雨污水管线科技化管理及养护水平,将城区雨污水管线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向大数据管理迈进,引进管道机器人进行管道检测,积极培养人才掌握紫外线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陈光 |
陈光担任密云区中医医院副院长,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8个,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12项,门诊量最高达96万人次,出院患者近6000人次 |
»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宋玉国 |
宋玉国永远都是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人,先后学习了水电,维修,货运等多项技能,用自己的劳动热情,为大健康事业贡献着最朴实的力量 |